Physical Address
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
看看隔壁 想想自己 – 職籃明星賽真的不可行嗎?

筆者:屋米

中華職棒(CPBL)35年明星賽在上周末順利落幕,除了是首次在不需擔心天氣因素的大巨蛋舉辦外,6隊啦啦隊齊聚一堂、賽前趣味競賽「叫恁總誒出來打」、魔鷹在全壘打大賽展現驚人爆發力、蔡其昌會長客串球僮、跑壘指導教練跟壘審互換腳色,甚至在第二天9局下半最後一個出局數突然出現的OB賽環節等等等,數不清的內梗和自然又不刻意的效果製造,成功讓這次有感動也有好笑、好玩的的明星賽大獲好評,甚至不少球迷都盛讚「最頂明賽賽」,可見職棒環境在歷經黑暗時期後,又慢慢成長,不管在規模及商業模式上,都獲得了一定的成功。而反觀職籃呢?

PLG成立至今未曾舉辦,T1僅一季舉辦

PLG在2020年宣布成為台灣苦等20年的職業籃球聯盟後,創新的行銷手法、屬地主義的經營,成功打入市場,引領一波籃球風潮。但不管是PLG還是在隔年創立的T1,僅有T1在第二季乘著魔獸來台的旋風,在台北市和平籃球館舉辦過一次明星賽,其餘合計6賽季皆未舉辦,論明星賽票房,T1在2022年的明星賽也是一票難求,球迷也並非不捧場,以商業考量及行銷角度來說,舉辦明星賽對於台灣籃球都有著合理性,不經讓人反思 — 職棒可以,為什麼職籃就不行?

三分球大賽及灌籃大賽觀賞性不佳

目前職棒職籃在明星賽賽制的安排上有許多都是承襲國外職業聯盟,例如棒球的全壘打大賽、籃球的三分球大賽、技術挑戰賽、灌籃大賽等,但以世界體育排名來說,棒球排名世界第五(截至2023/12/31),相比男籃成人的世界排名81名,明顯有著一段落差。在以表演性質為主的競賽項目上,籃球的觀賞度或許無法像棒球那樣精彩,甚至常常發生灌籃大賽選手灌籃失敗的案例。在這些正賽前的表演競賽,職籃應追求更多轉型,例如灌籃大賽將籃框降低,或甚至自創競賽項目,在不違背籃球規則的前提下,盡可能追求最大的觀賞性,以增加可看度及球迷進場意願。

跳脫傳統思維,善用話題製造效果

而明星正賽,傳統5對5的明星對抗還是相當有吸引力,畢竟也只有在明星賽球迷有機會能親眼見證各隊好手不管同為隊友,或是直接在場上對弈。話題性及觀看意願是有,但觀賞性卻又是另一回事了,若正賽認真對打,有可能會淪為台籃常見低比分、低命中率的泥巴戰內容,雖然可能是球迷期望的球星對決,但卻少了明星賽的秀味。倘若以降低比賽強度,純以觀賞性為考量,有鑑於球員硬體條件,又難以像NBA那樣空拋灌籃、後撤超遠三分樣樣來,恐變成強度不夠,精彩性卻也普普通通的下場。如果能帶入一些新的制度,例如像NBA在2020年明星賽為紀念KOBE而將計時制改成的計分制,或是將5對5全場比賽改為2節,剩下2節以3對3或1對1來呈現,人選若開放球迷投票也會大大提高球迷參與度,甚至能讓一些話題性十足的球員上場單挑,相信會是一個很好製造話題的方式。

勿妄自菲薄,求新求變是出路

相較職棒有啦啦隊應援市場,職籃在應援的方式及呈現上可能無法完全複製職棒,在職棒明星賽場看到的啦啦隊臭球員,或是大跳熱門應援舞等畫面,也很難在職籃的明星賽看到。但不管是棒球籃球上本質的節奏不同、世界排名的差異、應援及觀賽文化的相異,我認為都不是職籃無法成功舉行明星賽的原因,說到底這幾年不管PLG或T1的經營,都讓我們看到台灣籃球確實存在一定的市場及客群,例行賽、季後賽球迷願意進場支持喜歡的球隊,相信舉辦明星賽也是具有可行性的,若能好好審視賽制,配合球員長處跳脫舊有模式,善用平常累積的各種話題,相信有朝一日台灣籃球也能迎來讓球迷一致認定「最頂沒有之一」的名星賽。